上世纪90年代,赫尔曼·西蒙教授研究了德国数百家优秀中小企业,提出了“隐形冠军”的概念。
这些企业有两个特点:
第一:它们很少用股权融资,金融环境支持众多中小企业靠银行生存。
第二:它们很多都是“百年老店”,一般不做多元化甚至只做一个零部件,但在全球细分市场的占有率很高。
正是成百上千这种“隐形冠军”,支撑起了德国以及日本的产业经济。
如今我国也开始学习这种模式,打造出自己的国家专精特新冠军企业队伍,在全球经济中获得竞争力。
国家在十四五期间提及专精特新这个名词。还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甚至成立了北交所,可以说扶持政策和北交所的成立,是国家送给一直坚守在细分领域的中小企业的大礼包。
从各个省市当前纷纷制定的“专精特新”培育数量“KPI”中不难看出,各级政府都将其作为了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势必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走上专精特新培育道路。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庞大,但“专精特新”企业只占很小一部分,且多为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工信部公布的3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90%以上集中在核心零部件以及关键材料等领域。因此国家专精特新培育任重道远。
为此我国正在努力改善目前的状况,包括:
1、促进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发展一批专注核心业务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高其专业化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的能力,为大企业、大项目和重要产业链提供零部件、元器件以及配套产品、配套服务。
2、扩宽企业品牌塑造、渠道拓展等能力,不断拓展海外市场空间,帮助一些优质企业拓展海外市场,进一步打开增长空间,让更多专精特新企业成为出口的中坚力量,诞生更多“隐形冠军”。
3、重点领域目录中新增“围绕重点产业链开展关键基础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攻关”、“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新产品”,更加关注重点产业链、智能制造领域的优秀中小企业。
国家认可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则是其中的佼佼者,是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在申请专精特新补助以及其他配套奖励上有很大的优势,所以还没认定专精特新资质的企业,可来咨询达晟信息具体的申请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