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国已经培育了4762家国家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但这些小巨人企业目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小巨人企业存在的问题
1、入选专精特新小巨人认定名单的企业有不少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和日用品生产企业,这类产业对改善民生和促进就业有重要作用,但对制造业关键产业环节补链、强链作用不明显。与此同时,从事集成电路设备和材料、通信核心技术产品、工业机器人、精密光学器件、智能汽车产品、精密仪器仪表、生物医药产品、先进新材料、系统解决方案等先进制造细分领域的前沿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的企业相对缺乏,整体培育质量需进一步提升。
2、由于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所从事的产品和技术开发专业性较强,大多数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比较单一,供应链关系相对稳定,具有分工锁定、技术突破难等特征,取得突破性成果仍然较少。同时,目前成果转化、市场应用等方面配套支撑有限,制约了企业创新产品产业化发展。
3、国内外市场拓展不足制约了企业发展空间。一般而言,“专精特新”产品的专业化程度高、市场规模较小,仅靠国内市场是不够的,必须实现国际化发展。我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完整的产业体系,依靠国内市场可以培育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业。
但是由于部分国内产品在产品性能、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等方面与国外领先产品仍有差距,或者产品性能与国外一致,但在产品认证、进入供应商目录上存在一定障碍,导致产业链中下游企业出现“不敢用”“不愿用”情况,“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产品面临市场应用难题。此外,很多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如,我国前五批“单项冠军”平均拥有海外经营机构数量为6.4家,与国外隐形冠军企业平均设立9.6家海外子公司的数量仍然存在差距。
2、“重整机轻零部件”问题仍然存在,支持政策急需系统集成优化。长期以来,“重整机轻零部件”的市场倾向,造成对市场显示度高的整机及成套设备大力支持,但对显示度低的核心技术和零部件重视不够。如技术引进方面以基础装备为主,大量进口基础材料和核心基础零部件,对基础领域的技术引进不足。
二、解决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各地区各部门正在因地制宜、革新先行,不断优化专精特新小巨人要求,并为其量身打造税收优惠、金融服务、人才引进等配套支持政策,尤其是在拓宽融资渠道上,已经慢慢实施差异化措施,优先支持创新研发能力强、市场前景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在主板市场、科创板、创业板等上市融资,使其多一份行稳致远的从容,把精力更多用于研发创新。
同时支持重点的“小巨人”公司推进以下几项工作:
1、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快相关的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应用,推进重点产业领域“补短板”和“锻长板”的进程;
2、鼓励企业与行业的龙头企业一起协同创新、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密切的协作配套,支撑产业链的补链延链固链、提升两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3、支持全面布局内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进程,业务系统向云端进行迁移,并通过提升工业设计来促进提品质和创品牌。
4、为加强国际合作,进一步增强自身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水平,支持更多专业化、新型小巨人企业上市。
5、支持更多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包括技术研发创新、上市前期辅导、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等服务。其中对于重点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业,提供“点对点”服务。